【考据向】莫扎特的葬礼上的天气、萨列里的在场与否,和部分谣言

谷一家:

*一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其实我也不敢下定论,只是来理一理思路


*(私心觉得应该是在的,因为问题本身的模糊性所以文学作品或二次创作里写在不在应该都行?)


*可能会顺便解释一下天气原因和莫扎特葬礼人少问题。


*最后偏到了萨老师的谣言问题上。


*富含又冷又雷的音乐剧梗,请慎重观看,表情包出自群内(侵删)。


*资料来源比较杂且广,期中有部分资料是经由论文的二手资料,所以不能确保准确性。


*可能会有错误,欢迎各位老师指出!


————————————————————————


关于这篇论文的起因是这样的,我在看《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里,他对于莫扎特葬礼的描写是这样的。


“莫扎特去世于十二月五日星期一零点五十五分:这个确切的信息来自于莫扎特姐姐玛利亚·安娜的一封亲笔信,写于1792年4月。从钦岑多夫的日记可以看到,当天的天气是‘温和的,到目前为止有三四次雾,第二天天气也是不太正常的温和’‘也经常有雾,但仍在刮风’”


咦?是温和的天气吗?可是大部分人小时候或者是在网上搜到的莫扎特的葬礼一般都是这样的啊?



啊,大雪,暴风,恶劣的天气搭配着凄凉的葬礼,这才是人们记忆里正常的莫扎特的葬礼画面。


(顺便这是1956年中国引进的一本苏联作者的《莫扎特传》,我也不知道萨老师那段凝望是怎么写出来的(。))


或者那是大暴雨的一天。



(三部与莫扎特有关的外国文献,请记住最后一个,他就是罪魁祸首!)



来源——吕晨《萨列里——莫扎特的“谋杀者”》(未标出参考文献)



来源———萨列里在电影《莫扎特传》戏里戏外  刘宇乾 隋欣 哈尔滨大学师范学院


这一篇的参考文献如下: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一天的天气到底是哪个?


这个问题其实我和另一位@S仰天大笑种田去 老师也有讨论过,结论是。


“大概葬礼那天是一个狂风暴雪和晴空万里交替着的日子,而萨老师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


对的,结果就是连萨老师在不在场都不能确定了。S老师例举了两本研究萨老师比较专业的专著,一本 Salieri, rival of Mozart认为萨老师应该到了现场,而另一本from 'Maligned master'则认为没有明确的证据。后者比前者晚,所以说史料的真实性低于前者,但是前者也没有列举出可信的到场人员清单之类的….


https://weibo.com/1589916250/GfpHEdS6b ←讨论的内容在这,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然后这是萨老师个人网络传记的页面



里面说根据最新证据,萨老师是出席了的,但是鉴于这个网站有“明明之前写了萨列里结婚是1775年,后面还是把人萨列里记岔了一年的结婚日期1774年十月十日写了上去”这种事,所以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不可信性。


“音乐家历史“这个网站上萨老师的年表里并没有提及他到底有没有去,1791这本引用文献非常详实的书又说绝对没有列表因为所有人都忘记了,可是这本书实际上是1988—1989年出版的,所以观点又局限性,比如他就没有猜到萨老师和莫扎特的合作的旧谱会在2016年重新被扒出来….


萨列里来了,萨列里没来,萨列里列来没来拉丝奶酪(←并没有这种东西)



幸而昨天经人提醒,发现了一份非常棒棒的论文资料——“The Weather at Mozart's Funeral”,1960年登载在期刊上的一份论文,虽然离现在很远但是分析十分详尽,前半葬礼天气研究,后半专心跑偏研究萨列里老师,一文两用简直完美。全部读完了一边以后,虽然还是不能下定论,但是天气至少是能够搞清楚了。(再次感谢S太太帮我下载了这篇论文资料!)


接下来就是配合这篇论文的时间顺序,分析一下莫扎特葬礼到底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风雨雪交加的状态的,以及萨老师到底来没来?


首先让我们直接来看天气的结果。



这是当天维也纳气象局的记录,这篇论文发表的时候是1960年,所以当时维也纳十八世纪的气象记录还是有据可查的。上面的数据是F. Steinhauser教授在1959年7月9日发表的,他表示这是1791年12月6日维也纳天文台的记录,也就是莫扎特下葬当天。计数的方法是维也纳线和英寸计数的气压,温度是列式温标R。


翻译一下就是:这一天的气温在三到四度之间,弱东风,天气温和。除此以外,这一天虽然有薄雾,但是风不曾停歇的吹过维也纳,白天的温度也在冰点以上,排除了降雪,更不可能有大暴雨了。


至于为什么莫扎特的家人没有在下葬时陪在他身边,康斯坦斯没有出席葬礼,Steinhauser认为是当时的一种习俗——只有当墓地位在教堂旁边或附近的时候人们才会看着棺椁下葬,而莫扎特的墓位离教堂至少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一些风俗原因,妇女很少参加葬礼,这可能就是康斯坦斯没有出息莫扎特的葬礼的原因。


和其他人一起葬在同一墓坑中,没有墓碑,这个则是受到了当时约瑟夫二世简葬改革的影响,并不能与莫扎特家拮据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也不能说“草草掩埋在乱坟冈中”之类的。虽然后面关于出席葬礼人数较少的问题可能和金钱方面有关。


接下来就是天气是如何逐渐演变的了…


首先是离葬礼时间最近的,弗里德里克·施希特格尔负责的莫扎特的第一本传记(1789年)。在这本传记中没有提及天气问题,他只是简单的叙述了整个过程——莫扎特去世,康斯坦斯为他痛哭,并且自己也病倒了。之后为了节约金钱,他们置办了一场普通的葬礼,埋葬了莫扎特。莫扎特的姐姐、妻子都参与了这本书的撰写之中,如果那天的天气真的是戏剧化一样的恶劣至极,她们是不会忘记的——也就是说那些东西都是后人加上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莫扎特也算是“无辜的怪物”呢


(坟头浇水浇雪…好像也很惨)


在1843年的《the Nouvelle Biographie de Mozart》(俄国作家 Oulibicheff著) 和1845年的《 in the Life of Mozart》(英国作家Edward Holmes著)的传记里,恶劣天气一直都没有出现,直到某位眼尖的作家——Otto Jahn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他在一部1859年发表在莱比锡的莫扎特传记中发现了一个脚注,原文作者因为觉得可信度不高就没有使用里面的历史材料——1856年度维也纳摩根邮报的第28期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声称自己是看见莫扎特葬礼的目击者,1791年十二月七日他目睹了莫扎特的葬礼——那天莫扎特两点才在教堂受过祝福,祝福的同时外边开始吹起风暴,随后暴风雨和雪花一同落下。在场的人很少,只有他的几个朋友和三个女人跟着尸体一同到外边去,他的妻子不在。他们打着伞站在棺木旁边,但是雨和雪越下越大,最后他们也只好放弃送莫扎特最后一行,转身从大门那里离开去酒馆里暖暖身子去了。


很明显,Otto Jahn更喜欢这种戏剧化和诗意的“史实”,大部分人也是。先不说一个大部分莫扎特传记都不会犯的错误——葬礼是十二月六日的事情,而且是从教区的入口进入,三点开始的。这则故事是在莫扎特葬礼举行六十四年后才被披露出来的,孩子当然不可能参加葬礼,意思就是讲述者至少是一位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了,他说的话是否可信,还待考证呢。


还有一点,Otto Jahn本意可能并不是想要写一部完全的纪实传记——他的书发表时,正好时值莫扎特诞辰100周年的1856年,这更像是一种半虚化的伪纪实小说,但是人们相信了里面的说辞。于是,后继的研究者们因为资料缺乏或者其他原因引用了这种戏剧化的说法,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暴雨暴雪天灾之类的说法,都出现在1856年后。


可怜的沃尔夫冈,一次又一次的在自己的传记里死了还不够,还要被风吹雨打雪埋,为艺术献身(。)



至于莫扎特现在的尸骨,只能说是真的丢了。因为当时极坑的墓葬方式:


是因为在他逝世之前7年的1784年,国王约瑟夫二世颁布特别谕令,倡导殡葬改革,一是鉴于城内的公墓人满为患,且影响公共卫生,就在城外加修公墓;二是葬礼从简,不得使用昂贵的棺木;三是实行集体安葬,尽量少占用公墓内的土地。


莫扎特逝世后先在教堂举行简单的葬礼,然后用马车将遗体拉到圣马克斯公墓安葬。这座公墓位于维也纳东南郊,谕令发布后修建,环境极为幽静。莫扎特安葬在那里,可以说是顺势而为,而不是出于丧葬费用的考虑。按照节约用地的规定,安葬在公共墓地者,不是一人一穴,而是几人同享一穴。莫扎特的遗体装殓在一具木棺中,同其他四五个人埋葬在一起。(当然并不是乱葬岗)


然后当时还有一个很坑的风俗,就是不葬在教堂旁边的,教堂里祝福的仪式过了就由车夫运棺木,其他人就不用跟着了,各自散了回家吃饭。所以这才是为什么朋友们没看着他下葬的原因。(莫扎特墓到教堂有半小时路程)


当时的极简墓葬主义甚至蔓延到了墓碑之上——车夫运着莫扎特到了埋葬地后没给他竖墓碑,而是竖了一块木牌。很多年后康斯坦斯去找,当然就丢了啊。车夫肯定也记不清了,不过这还不是结束….


为了“腾出更多的身位”,所有先葬者的遗骸十年后都要挖掘出来,更加密集地重新埋葬。莫扎特的遗骸挖出后重新安葬在何处,他们已无法确定,估计是在坟茔密集的第三排或第四排。正是根据这一说法,雕刻家汉斯·加塞尔于1859年为莫扎特修建了一个简单的纪念碑。1874年,这座公墓改为公园,包括考恩豪斯、约瑟夫·施特劳斯等在内的能够确认坟茔者,遗骸挖出来都迁往他处。


所以1888年维也纳中央公墓要设立要葬音乐家的“荣誉墓区”时,首先考虑的是把莫扎特的遗骸迁过去。可是,他的坟茔的确切位置无法确定,遗骸无从找寻。怎么办?荣誉公墓是不能没有他的位置的。


斟酌再三,有关方面决定把加塞尔为他制作的那座纪念碑搬迁过去。这就是现在处于荣誉墓区中心位置的那座纪念碑的来由。结果,安葬在荣誉墓区的人都有墓地和墓碑,唯有莫扎特既没有墓地也没有墓碑,只有一座纪念碑权充他的存在。


这么惨了你们还要加暴风雪暴风雨,还有良心吗?.jpg



接下来就是萨列里到底在不在为数不多的那几个人里的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莫扎特葬礼来的人少,而萨老师的葬礼则来了维也纳所有音乐大手和宫廷相关者,人暴多的问题——习俗,说到底还是习俗,还有钱。


那个时期不像是现在一样通信方便,尸体也不能老摆着不下葬。所以从死亡到下葬,能够准备葬礼额时间其实不多,而且一般是有生前准备的。莫扎特走的太快,康斯坦斯和他亲密的人都没有想到他会那么早的去世,所以葬礼上的用品很多都是现置办的。


而萨老师在自己死前七年就担心过自己马上就要死了,死前的两年又很忧郁的觉得自己要去见上帝了。所以他应该提前就给自己写过讣告,准备过葬礼的棺材,还有一系列的流程,可能死后已经打算一条龙服务走起了。(然而摔到脑袋导致住院和谣言盛行这个我觉得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所以死后准备充分,来参加葬礼的人也多。


还有一点就是意大利人其实很重视自己的讣告的。当时,能够得知某人要举行葬礼除了用嘴说最好传播的方法就是刊登讣告。萨老师的讣告其实比他的书信资料要好找,而且还不止一个版本,你看他满破上都端着自己的讣告够重视了吧(。)而莫扎特死的急又早,讣告无论是托人写还是其他朋友的哀悼文都没有充分的传播时间,他们也没钱在报纸上发很多讣告,只有周围能口耳相告的人第一时间得知了他的死讯。所以来参加葬礼的人数也就不太可能多到哪里去了。


然后是关于萨老师到底去没去的史料记录。


不出乎意料的,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多半是因为早期的记录和传记中没有写明。弗里德里克·施希特格尔的第一本传记里对这件事只字未提,只是用简单的含糊手法带了过去。(其他人去没去我不知道,我觉得这位一定是没有去的)


鉴于上面所提莫扎特葬礼的混乱和匆忙,没有特别的参加者名单或者没有细细提及这件事也还是情有可原的。而在Otto Jahn的版本中,参加葬礼的人是这几位:苏斯迈尔,Baron van Swieten,Joseph Deiner(殡仪师),大提琴手奥斯勒,Kapellmeister Roser,以及,安东尼奥·萨列里。


(作为一个cp党我虽然想说干得好但是您之前的表现让您显得非常不靠谱.jpg)


后续的一些传记作者在这张表单上还加上了Albrechtsberger和莫扎特小叔子的名字,也有一些作者会把萨列里的名字删除。但是由上面我们可知Otto Jahn虽然不太靠谱,但是总归还是会考据的。意思就是萨列里参加了莫扎特的葬礼这件事至少有着原型——在萨列里毒杀了莫扎特的谣言泛滥了那么久之后,Otto Jahn又为什么会相信萨列里一定去了莫扎特的葬礼为他哀悼呢?他资料的来源是什么呢?


是讣告。


Anselm Hiittenbrenner,萨列里的学生之一,是第一个声明萨列里参加了莫扎特葬礼的人。在他的讣告文中写到:“萨列里总是以无比的敬意谈论莫扎特。在莫扎特去世前两天,他去拜访了莫扎特,他是为数不多的参加了葬礼为死者哀悼的人。”


遗憾的是,这位学生出生是在莫扎特死后,所以人们认为这应该是萨列里年老之后告诉他的,认为可信度不够。甚至有恶意者是这么推测的——毒杀了莫扎特的人去参加他的葬礼,是想确保对方真的死透了。萨列里在快去世前精神不正常这事的可信度倒是相当的大,他有一位朋友Rochlitz在1825年6月的《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德语期刊)里写道:“Salieri在黑暗的幻觉中迷失了自己……他认为自己的名誉被毁掉了,有时还指责自己犯下了可怕的罪行。”


但是关于自残、忏悔自己杀死了莫扎特的罪行等事都没有真实的依据,两名照看萨列里的护工否认了这些事,只是说他的精神十分不稳定。


下面会讨论一些当时和萨老师有关的谣言,以及这些谣言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点名批评一下普希金同学。普希金同学本身是《唐·乔瓦尼》的迷弟,也是莫扎特的迷弟。萨列里对于莫扎特的作品是相当尊重的,但并不将它们看的完美无缺,所以有时候也会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比如我们都熟知的梗“太多音符”。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嘲笑作曲家无知而无能的梗…


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这样的(。)


萨列里的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德鲁克,而他们希望的是音乐在歌剧中不要喧宾夺主,不要和唱段争抢风头。萨列里本身在创作歌剧的时候也会根据歌唱者本身的能力问题而更改自己的谱曲,便于他们和歌剧本身配合的更好——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确实有效,人们说萨列里在退休前,维也纳拥有最好的演奏乐团和剧团。


至于莫扎特则不一样,他有才华,所以能够像是小孩一样尽情的在乐谱上涂鸦,添加颜色,细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虽然这对于歌者和演奏者不一定友好。太多音符就像是极简主义画家对于其他画派画家建议可以减少绘画的线条一样,虽然不一定合适,但是都是技术上的建议,没有高下之分,只和风格有关。


但是普希金不太这么想。于是他的短剧里有这么一幕——在《唐·乔瓦尼》的第一次演出中,当所有的听众,包括伟大的鉴赏家,默默地欣赏莫扎特的和谐时,听到了嘘声。每个人都惊讶地和愤怒地转向它的源头,著名的萨列里愤怒地离开了剧院,被嫉妒所吞噬。


被嫉妒所吞噬…这样吗?



当然,他也查了一些资料,但是可能时间点不太对,他查到的是这样画风的。


“一些德语的报刊说:临终时,萨列里承认了他可怕的罪行,那就是毒害了伟大的莫扎特。一个嫉妒《唐·乔瓦尼》的人可能会毒害它的创造者。”


然后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至于当时的谣言有多恶毒荒诞,可以看看下面这个。


1822年罗西尼请求萨列里带他去见见贝多芬,萨列里答应了,把罗西尼带到了贝多芬在维也纳的住所处。当贝多芬看见萨列里的时候,他转向罗西尼高吼起来:“你怎敢和毒杀莫扎特的凶手一起到我家来!?”萨列里为眼前的事惊呆了,他匆忙的离去,心灵崩溃,以至于完全精神错乱。


造谣的这位朋友,有点良心啊,贝多芬他最尊敬的老师之一就是萨老师,他不仅对于自己的老师是萨列里这件事贼骄傲还给萨老师写了好几首曲子呢。小心狂阶贝多芬上门踢馆啊。


但是这事还没完。


Edward Holmes在他的《Life of Mozart》中将萨列里定为一位假想犯,并描写了他在众人面前忏悔的事。没有文献能够支持这样的假说,但是苏联音乐学家Igor Boelza在他的书《莫扎特和萨列里》中断言一位叫Guido Adler的学者在维也纳档案馆发现了萨列里的忏悔资料,其中甚至包括他是如何缓慢的用毒液害死莫扎特的,而这名学者和自己说了他的发现。然而,这名学者没有发表关于这件事的任何文章,并且已经去世。而Igor Boelza至今没有拿出相关证据(由于提到这件事的文章是1960,所以我觉得大概他也凉了吧(。))


实际上,在1826年这些怀疑就已经达到了另一个顶端了。流言蜚语传的比风还快,而保护萨列里名誉的文章和声音都被压盖住了。萨列里的辩护者中有一位奥地利作曲家西格蒙德.纽科姆,他在伦敦的音乐季刊上继续进行这方面的话题讨论。


“公众报刊重复的说着萨列里忏悔并承认自己造成了莫扎特的英年早逝,然而它们之中没有一个去追寻着这种说法的源头,即使这可能会毁了一个人一生的回忆,一个已经在维也纳勤恳生活工作了五十八年的人。“


“莫扎特和萨列里互相尊重,彼此之间有着亲密的友谊,承认彼此的优点。任何人都不能说萨列里嫉妒莫扎特的才智,而任何认识他的人(如我)都会同意这种的看法,这个人在五十八年的时间里过着无可指摘的生活,简单地完善着自己的音乐,并热心帮助邻人。我认为,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是凶手——一个在莫扎特去世后的三十四年里,自愿放弃了自己让人垂涎的社会地位后还保持着如此富有魅力的人格的人。”


“就算如果他声称了自己犯了罪,你们也不应该如此轻而易举的就接受了且大肆传播。一个已经七十四岁的老人,被病痛和苦楚所不断折磨,他的理智早就在几个月前含混不清了。”


虽然有这样的呼声,但是怀疑还是存在的。而他最后提出的假说,反而被用来证明萨列里晚年所说自己参加过莫扎特葬礼的事情,是不可信而需要再考证的。而如果能够考证出萨老师确实是当天参加葬礼的人之一,至少在客观的物质的层面上,我们能够为“萨列里没有毒害莫扎特,他们间确实存在友谊”这件事获得一些证据。


莫扎特葬礼的故事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产物。悲剧性的传记作家不能很好地让莫扎特死去,因此相信了诗意的伪证。而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的故事则是更复杂的,历史和一个时代的故事——虽然这样的故事可以被萨列里在对方葬礼上出现的一瞬身影所驳倒。


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了,1791年12月6日的维也纳,是相对温和的一天,每个人都可以在四点后到郊区公墓去,扔一把泥土盖在莫扎特墓上——如果他愿意的话。每一个人也可以去顺道拜访一下和蔼可亲的音乐大师萨列里。那时谣言还没有扭曲历史的本来面貌,萨列里还不是嫉妒的凶手,他只是一个敬职敬责,喜欢甜点的宫廷乐师。


参考资料:


【1】    the weather at mozart's funeral ——by nicolas slonimsky  1960


【2】    《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 H·C·罗宾斯·兰登


【3】    《莫扎特传》——1956年苏联版


【4】      Eitner,Quellen-Lexikon


【5】      Riemann, Musiklexikon, 11th ed


【6】      Ernest Newman, Stories of the Great Operas, N. Y., 1928, p. 315


【7】      Mozart, Genius und Mensch Hamburg, 1955


【8】      萨列里_莫扎特的_谋杀者_吕晨


【9】    萨列里在电影_莫扎特传_戏里戏外_刘宇乾


【10】 一位遭到严重诽谤的大师_胡越菲


【11】 Salieri Biography(网页版本)


【12】 Salieri_As_Portrayed_In_The_Ar


【13】 Scientific comparison of Mozart and Salieri


(萨列里:莫扎特之敌看的不多就不写了…. Maligned master激情求一下资源(。))


 

评论
热度(1627)
  1. 共13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大角鹿 | Powered by LOFTER